2025年10月18日,由广州市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主办、广东崇爱康复医院承办的“2025重症康复专题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聚焦重症患者存活后的长期功能重建与社会回归难题,通过成立儿童重症康复学组,并围绕重症超声、营养支持、神经电刺激等前沿技术展开深入研讨,旨在系统推动重症康复从“延续生命”向“重建生活”转变,为重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链条康复支持。
作为广州市康复医学会多学科专家会诊中心与精准康复示范基地挂牌单位,广东崇爱康复医院依托两大平台优势,整合重症康复分会技术资源,为本次年会注入多学科协作(MDT)与精准康复新动能,推动重症康复服务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一、直面核心民生痛点:让患者跨越“生存”与“生活”的鸿沟
重症患者虽经抢救存活,却常面临功能障碍、长期依赖照护、难以回归社会等现实困境。广东崇爱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李永胜在题为《重症康复:跨越生存与生活质量的鸿沟》的报告中指出,当前重症康复仍面临“早期介入不足、康复路径不统一、多学科协作机制不健全”等挑战。他强调,必须通过一体化康复模式、早期介入机制和心理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实现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转变。
此次年会不仅是学术交流,更是对重症康复体系的一次系统性推进。广州市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会长倪莹莹指出,2025年分会已推动成立“多学科专家会诊中心”与“精准康复示范基地”,两大平台将作为“双引擎”,推动重症康复从单科诊疗迈向多学科协作(MDT)和精准化干预的新阶段。
二、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为康复装上“精准之眼”
在技术层面,年会重点推广了一批具备临床实操价值的前沿评估与治疗工具:
重症超声技术:广东省人民医院OPO办公室主任黄道政在《重症膈肌超声新进展》中指出,超声可像“透视眼”一样实时评估膈肌功能,为呼吸康复和撤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经皮神经电刺激:广州市康复医学会秘书长白文芳在报告中系统阐释该技术如何改善重症患者胃肠功能,为肠内营养提供新支持;
卧位通气规范化操作:广医一院刘学松主任结合最新指南,提升ARDS患者通气治疗的标准化水平。
这些技术的推广,将改变传统康复中“评估靠经验、治疗凭感觉”的现状,推动康复过程从模糊经验走向可视化、可量化、可调控,与精准康复示范基地倡导的“有依据的评估开始、有目标的路径设计、可反馈的动态调整、有回应的团队支持”理念高度契合。
三、填补儿童重症康复空白,学组揭牌守护危重患儿未来
本次年会期间,广州市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正式成立儿童重症康复学组,由广东崇爱康复医院儿童重症康复病区主任孔翎担任首任组长。学组将致力于制定儿童重症康复规范、培养专业人才、搭建学术平台,系统解决儿童重症康复资源分散、标准不一的现状。
孔翎主任表示,学组将聚焦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危重患儿,提供从急性期后早期介入到长期功能恢复的全流程支持,为儿童康复“最后一公里”铺设通路。学组的成立也将进一步充实多学科专家会诊中心的儿童康复专业力量,实现儿童重症康复的精准干预。
四、构建区域协同网络,推动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
本次年会汇聚了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多家医院、广东崇爱康复医院等机构的重症、神经、康复、营养等多学科专家。通过专题报告、案例讨论和技术培训,会议有效促进了各级医疗机构在重症康复领域的经验共享与技术对齐。
作为广州市康复医学会多学科专家会诊中心与精准康复示范基地的落地单位,广东崇爱康复医院在年会期间展示了其“功能重建手术+康复一体化”模式、个性化康复方案设计等实践成果。医院常务副院长李永胜指出:“通过会诊中心与示范基地的双平台联动,我们能够为复杂疑难重症患者提供‘多对一’精准康复方案,实现从评估、诊断到治疗、康复的全程化管理。”
倪莹莹会长总结指出,未来分会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推动重症康复早期介入理念普及,完善区域协同网络,助力实现康复服务的规范化,让更多患者得到高水平康复支持。她强调,多学科专家会诊中心与精准康复示范基地将持续作为重症康复发展的“双引擎”,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升级,推动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广东崇爱康复医院始终秉持“让更多需要康复的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使命,汇聚专业康复医学专家团队,采用先进康复技术和个性化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康复服务。此次年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广州地区重症康复在多学科协作与精准化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将为更多患者带来重返健康的希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